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過重肥胖是指因過多脂肪積聚體內而構成的健康問題。

要判斷是否過重肥胖,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

類別

歐美人士BMI

亞裔成年人BMI

過輕

< 18.5

<18.5

適中

18.5 – 24.9

18.5 – 22.9

過重

25.0 – 29.9

23.0 – 24.9

肥胖

>= 30

>= 25

超重和肥胖的一般成因是長期能量攝取超過能量消耗,引致身體積聚過多脂肪

除了因為採用了靜態生活模式(亦稱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sedentary lifestyle)和吸收過多熱量外,亦有其他因素會令人肥胖,如遺傳某些疾病藥物的影響。

肥胖症患者有較高風險出現高血壓高血糖膽固醇等狀況。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雖然超重但也不會為他們帶來健康問題,例如健身運動員

世界衛生組織(2009)出版的《全球健康風險報告書》估計, 2005年全世界超過 10億(1 billion)人屬於過重(BMI > 25)及 3億(300 million)人屬於肥胖(BMI > 30)。全球 4% 的糖尿病、23% 的缺血性心臟病及 7 至 41% 的某些癌症都可歸因於過重肥胖

到目前為止,醫學界認為與肥胖有密切關係的疾病包括(世界衛生組織,2006):

除了飲食過量外,導致肥胖的因數還包括遺傳環境心理社會等方面(Katch 與 McArdle,1988)。正如中文大學的王香生教授指出,研究結果顯示,當兒童的父母體重都屬正常時,其發生肥胖的機會只有 7 至 8%,但如果父母均屬肥胖時,兒童肥胖的機率可以增至 40%。因此,在遺傳因素底下,如果再加上後天的因素如暴飲暴食和缺乏運動等,釀成肥胖的機會便會更大。

根據 Katch 與 McArdle(1988)脂肪細胞的形成共有三個高峰期:(1)嬰兒出生前的 3 個月,(2)出生至 1 歲,及(3)青春期的發育階段。當進入成年後,脂肪細胞的數量便不會再有顯著的增加(肥胖人士除外)。當攝取的熱量高於能量支出時,多餘的熱量便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研究結果顯示,肥胖人士體內脂肪積存的方式,可以是透過脂肪細胞的增大(hypertrophy)或數量的增多(hyperplasia),或兩者同時發生而成。Katch 與 McArdle 引述了其中一項研究結果時指出,肥胖人士的每個脂肪細胞,都比非肥胖人士的大 35% 左右;而肥胖人士脂肪細胞的數量,約是非肥胖人士的 3 倍--750 億:270 億(75 billion : 27 billion)。因此,他們認為每個脂肪細胞都似乎只能增大到某個極限,當到達這個體積的極限時,就唯有透過增加脂肪細胞的數量來儲存繼續積聚的脂肪。再者,就算肥胖的人士能夠減肥成功,都是由於脂肪細胞的體積變小之故,但脂肪細胞的數量差不多還是保持不變;當這些人士再次過度進食時,體內的脂肪細胞便會再度暴脹起來。

從動物(老鼠)實驗中得知,幼兒時期的暴飲暴食可導致成年後的肥胖。雖然不能把動物實驗的結果完全引伸至人類當中,但為人父母的,亦不宜讓小孩子養成暴飲暴食的習慣;因為肥胖一旦形成,脂肪細胞就會一直存留在人體之內,很難再有減少的機會。另一方面,動物實驗亦顯示,在生長發育的初期從事運動,能有效壓抑脂肪細胞的體積和數量。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及早節制飲食多做運動,始終比事後才為肥胖而作出補救更為恰當。

最後,值得留意的就是「超重」不一定等於「肥胖」

健身力量項目(如舉重投擲)運動員由於肌肉發達、骨骼粗大,肌肉組織佔體重的比例遠遠超過一般體型相近的人,所以健身和力量項目運動員往往是超重者,但他們體內的脂肪通常並不多。

不過話雖如此,就算是這類項目的運動員,仍有必要注意飲食,防止脂肪體重增加。


最近更新日期: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