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在各種心臟病之中,冠心病是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因。當膽固醇層在心臟冠狀動脈內壁積聚,令到動脈管腔收窄,甚至出現粥樣硬化時 便會引起冠心病

除了藥物治療外,其中一個補救方法就是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也就是利用手術把通常是取自病人下肢的靜脈血管,一端接於主動脈,另一端則接於冠狀動脈阻塞的遠側, 造成一條橋樑,避過阻塞了的血管部分,將血液由主動脈帶到受阻塞以外的心肌,減低它們缺血受損的程度。

心臟病長期以來都是本地十大死亡原因之一,高據登記死亡人數的前幾位。就以 2012 年來說,共有 6,254 人死於心臟病,佔登記死亡人數的 14.3%,僅次於長期雄據榜首的惡性腫瘤(癌症)。心血管疾病(包括了冠心病)也是佔全球每年死亡人數最多的非傳染病,單就 2008 年計算,全球就有 1,700 萬人是死於心血管疾病,佔非傳染病死亡人數的 48%。

早於 1954 年,Morris 與 Raffle 就比較倫敦的雙層巴士司機及經常要在車中走上走落的售票員患上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機會率。在這個著名的「倫敦巴士司機研究」(London Bus Driver Study)中發現售票員患上冠心病的風險比司機低 30%。此外,巴士司機也較早出現這種疾病,而且他們第一次心臟病發後的死亡風險要比售票員高出 2 倍以上。 

Paffenbarger 等(1986)也進行過一項名為「哈佛校友研究」(Harvard Alumni Study)以確定活動、劇烈活動及運動(sports)對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影響。他們發現那些中等及高度活躍人士的死亡風險比(risk ratio,RR),分別為 0.71及 0.54 (若設定不大活躍人士的 RR 為 1.0)。

 

每星期消耗卡路里

RR

不大活躍

< 1,000
(少於每天步行30分鐘)

1.0

中等活躍

1,000 2,500

.71

高度活躍

>2,500
(例如每星期緩步跑40公里)

.54

在同一項研究中,他們亦發現那些參與低及中等強度運動(sports)人士,與不參與運動人士比較下,他們的死亡風險比分別為 0.79 及 0.63,因而總結出中等劇烈的活動和運動,能有效降低冠心病的風險。

許多其他的研究也顯示心臟病的風險與有規律參與體力活動的分量,不論是由於工作性質、閒暇活動,或劇烈運動,都成反相關;也就是說,越經常參與體力活動,心臟病的風險越低。不過,必須是目前或當時仍在參與該等活動才有這樣的關係,僅在中學或大學階段參與運動並不能對日後的健康構成保護作用。另一方面,經常參與體力活動的成年人,無論他們年輕時是否經常參與體力活動,他們冠心病的風險也較低(Sharkey 與 Gaskill,2013)。

冠心病不僅是長者才需要關心的問題。Enos,Beyer 與 Holmes(1955)發現 77% 在韓戰時殉職的軍人有冠心病的跡象,這說明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的病理早在 22歲的時候就可以發展起來。Tuzac(1999)亦曾報告當醫生檢驗交通意外後獲捐贈的年青死者心臟時,6 個當中就有 1 個顯示有阻塞及斑塊積聚等冠心病的徵狀。反過來說,長者(45 至 70 歲)的剖驗結果顯示,在生時中等活躍的人士,動脈內出現傷疤、梗塞及閉塞的機會低 30%,高度活躍人士出現上述情況的機會更低(Morris 與 Crawford,1958)。


最近更新日期: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