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的訓練計畫應根據每項運動的特有需要而設計。 訓練強度應根據運動員的個別差異(如耐力、肌力)而訂定。
現代的訓練理論是以一年作為一個訓練周期,並將一年分成幾個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性質的活動。
準備期、季節前期:令運動員的表現得到最大幅的進步。
比賽期、競賽期:在比賽季節時達到最高水平。
過渡期、季節後期:促進心理休息、鬆弛和進行生理調整,並保持一定的體適能水平。
準備期 |
比賽期(初期) |
比賽期(成熟期) |
過渡期 |
肌肉適能訓練,以增強肌力、爆發力和肌耐力 (訓練期為八至十星期,每星期三次)。 |
肌肉適能和能量供應系統訓練,以提升專項的爆發力和
速度
(根據賽期以決定訓練的頻次,每星期一至三次)。 |
速度訓練,以高速度、低阻力的練習,以及短速跑,來加強速度較高的專項(每星期訓練一至二次)。
|
肌肉適能訓練,以改進專項肌力和爆發力(訓練期為八星期,每星期三次)。
|
高強度能量適能訓練,包括間歇訓練和短速跑(訓練期為八至十星期,每星期三次)。 |
無氧代謝適能和高強度環節(訓練期為六至八星期,每星期二至三次)。
|
練習專項比賽的技巧。
|
能量適能訓練,以低強度的持續性訓練、法特萊克訓練和間歇訓練,來改善帶氧代謝能力 (訓練期為八星期,每星期兩次)。 |
戰略和技術訓練。
|
專項的戰略和技術訓練。
|
經常參加比賽取代體能訓練。 |
參與其他運動及康樂活動。練習專項的技巧和控制身體脂肪於較低水平。
|
備註:
如果比賽較為頻密,一年中可以有多個訓練週期。
有時由於比賽較為頻密,各個階段未必可以分得很明顯,但是基本的通則仍可用作參考。
準備階段及比賽階段的初期:應當強調訓練量,強度則可稍低一些。
比賽階段的後期(成熟期):應強調訓練強度或質量,訓練量可相應調低。
休整階段(過渡期):運動員只適宜作少量的訓練,好讓機體在生理、心理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等方面得到恢復,為未來的訓練做好準備。
最近更新日期:201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