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指對我們處事意願、所投放時間盡力程度


自信心相信自己會有令人滿意的表現,可以通過成功經歷逐漸建立。


馬太福音,十七章:20節記載,“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相信許多人也曾讀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筆者有時心想,如果愚公信了上帝,憑著信心去命令兩座大山自行投到海裡,便毋須子孫世世代代,辛辛苦苦的去移山了。

Ness 與 Patton(1979)就從實驗中証明信念才是真正決定一個人實際能夠舉起多少重量的關鍵。在實驗當中,受試者被隨機分派至三組:「重」待遇組,「輕」待遇組,及控制組。研究員告訴「重」待遇組受試者將要試舉的重量時,總是較實際重量為輕。例如,受試者實際上將要試舉的重量為五十千克時,卻會被告知為四十千克。反過來說,研究員告訴「輕」待遇組受試者將要試舉的重量時,總是較實際重量為重。例如,受試者實際上將要試舉的重量為五十千克時,卻會被告知為六十千克。最後,控制組的受試者則會被告知將要試舉的實際重量。實驗結果顯示「重」待遇組的受試者顯著地較其他兩組的受試者舉得更重。由此可見,一個充滿自信的內心境界,對提高運動表現 非常重要。

Mahoney 與 Avener(1977)曾比較 1976 年美國奧運代表隊男子體操「入選」及「落選」國家隊運動員的心理分別。他們發現入選者除了較能控制及利用焦慮外,還有高度的自信及較多向自己說正面的話。Garfield Bennett1984)亦發現有信心及樂觀是「最佳表現」時的八種內心感受之一。GouldEklundJackson1990)及 Eklund1991)也曾研究運動員處於「最佳表現」及「最差表現」時心理上的分別;他們發現充滿自信的運動員都有「最佳表現」,而「最差表現」的運動員都擔憂失敗和有較多負面的想法。


也許有人會認為自信即是相信自己可以獲勝,但 Martens1987)指出自信是運動員對達至成功的實際預期(realistic expectation),是根據以往各方面累積成就而對即將進行的項目作出預計。因此,自信不是運動員想做甚麼,而是他們實際上預期甚麼,也就是他們內裡認為可以做得到甚麼。


從「缺乏自信」到「過分自信」是一個連續性的關係,「充滿自信」則位於兩者之間。通常在某一程度之下,自信越高,表現越好。

 

自信「勝」「敗」亦有以下的關係:

由上圖可見,勝利能增強自信,而有自信又有助爭取勝利。反過來說,失敗會打擊自信,而缺乏自信又會增加失敗的機會。所以,如果經常未能達到「結果性目標」,就會打擊運動員的自信,因而導致表現更差。

充滿自信的運動員,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他們了解自己的上限,不會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仍然會繼續努力,因為他們明白到有自信並不代表不會犯錯,而犯錯和失敗只是運動表現的一個部分,所以他們能夠憑著自信去面對更正錯誤。

缺乏自信的運動員害怕失敗,面對失敗時會視自己為失敗者,於是就更加失敗(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甚致形成負面自我價值

過分自信的運動員過度高估自己實際的能力,經常混淆了自己希望做和應當做的事情。他們難以接受犯錯和失敗,更不願為此承擔責任。有時為了避免喪失自信的境況,便會假裝受傷以作為失敗或表現欠佳的藉口。



最近更新日期: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