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教學上,通常會用上皮摺量度來測量人體內的脂肪百分比。這方法是利用特製的脂肪鉗(skinfold caliper)來量度身體指定位置的皮摺厚度,然後再代入公式,便可以計算出體內脂肪的百分比。
皮摺量度雖然在準確度上不及水底秤量法,但在實際施行上卻是簡單易行得多。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指引,量度皮摺的部位包括:
二頭肌
三頭肌
肩胛骨下部
胸部
腋窩中線(腋下中部)
腹部
髂骨上方(盤骨頂)
大腿
小腿
只要將量度得來的結果代入公式,便可計算出身體的脂肪百分比。
通常是量度身體右邊的皮摺。
常用的推算公式一般亦只會用上兩個、三個、四個及七個位置。
量度時會在同一位置重複量度最少兩次,當兩次相差大於 2 毫米時,便要量度第三次。
計算最接近的兩個數值的平均值作結果。
成年人較為普及的是 Jackson 與 Pollock(1985)的三位置推算公式。
男性:前大腿、胸部及腹部。
先用 Jackson
& Pollock(1978)公式計算身體密度(body
density):
身體密度 = 1.1093800 -
0.0008267(sum) + 0.0000016(sum)2 - 0.0002574(age)
[sum:皮摺總和(毫米);age:年齡]
再用 Siri
公式計算脂肪百分比(% body fat)。
女性:前大腿、三頭肌及盤骨頂。
先用 Jackson,
Pollock & Ward(1980)公式公式計算身體密度:
身體密度 = 1.0994921 -
0.0009929(sum) + 0.0000023(sum)2 - 0.0001392(age)
[sum:皮摺總和(毫米);age:年齡]
再用 Siri
公式計算脂肪百分比(% body fat)。
本地學童較常以三頭肌及小腿內側作皮摺量度位置。
中、小學生的皮摺量度常模可參閱:
香港中學生體適能常模(2009-2010版)
項目包括:皮摺量度、一分鐘仰卧起坐、坐地前伸、掌上壓、9分鐘跑/行、身高、體重等。
香港小學生體適能常模(2010-2011版)
項目包括:皮摺量度、一分鐘仰卧起坐、坐地前伸、手握力、6分鐘跑/行、身高、體重等。
最近更新日期:201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