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運動創傷種類成因處理方法

種類

成因

處理

出血

  • 外出血:皮膚表層或深層組織破損、刺破或擦傷後而出血。

  • 內出血:皮膚完整或內臟出血。

    • 嚴重性往往比外出血更高。

 

  •  血管破裂而引起。

 

  • 立即停止運動。

  • 用消毒敷料按壓受傷部位止血。

  • 抬高受傷部位。

擦傷

  • 指擦損或刮傷皮膚黏膜的創傷。

 

  • 因摩擦或跌倒時擦損或刮傷皮膚

 

  • 盡快清潔及包紮傷口,預防擦傷部位的感染。

撞傷

  • 亦作瘀傷

  • 指軟組織被鈍物打擊造成的創傷。

  • 會引起內部血液淤積、炎性反應和局部腫脹。

  • 患處按壓時會感痛楚和肌肉失去部分活動能力。

 

  • 通常由直接碰撞引致皮下軟組織創傷。

 

  • PRICE原則控制疼痛、內出血及炎症。

脫臼

  • 骨骼末端從關節中移位。

  • 關節附近出現腫脹,關節表面可出現變形。

  • 有劇痛、無力甚至不能活動。

 

  • 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或骨骼受到猛烈撞擊或拉扯造成。

 

  • 藥物降低痛楚,鬆弛肌肉。

  • 大多數病例需要施行手術

  • 習慣性脫臼只可靠手術修補軟組織。

骨折

  • 閉合性骨折:骨折末端未有穿破皮膚。

    • 但創傷部位通常有明顯的畸形。

  • 開放性骨折:骨折的末端刺穿皮膚,骨骼及軟組織外露

  • 撕裂性骨折:由於韌帶扭傷而引致的骨質撕脫。

  • 疲勞性骨折:骨骼長期受到拉扯或過度施壓而斷裂。

  • 骨骺板骨折:主要發生在年輕(未滿18歲)運動員,會影響骨骼正常生長。

 

  • 骨骼遭受撞擊、壓迫或扭轉而引致斷裂。

 

  • 如果骨骼回復原位,可用硬物固定

  •  有時需要施行手術,以螺絲、鐵釘等固定骨骼。

肌肉拉傷或扯傷

  • 患處有脹痛和觸痛感,並有炎性反應;稍後會出現瘀腫。

 

  • 因猛力、過度收縮或拉伸,令肌纖維肌腱部分全部撕裂。

 

  • PRICE原則控制疼痛、內出血及炎症。

  • 完全撕裂需要進行手術

扭傷

  • 輕度:輕微腫脹,不會喪失活動能力。

  • 重度:劇痛及大面積腫脹。

 

  • 由於壓迫、轉動或扭轉動作,造成韌帶扭曲或撕扯而引致扭傷。

 

  • PRICE原則控制疼痛、內出血及炎症。

  • 完全撕裂需要進行手術

熱創傷外界氣溫及濕度影響身體散熱的能力,擾亂身體自發調節降低體溫的機制,就會引起熱創傷。

  •  熱痙攣:長時間大量出汗後,四頭肌、小腿等容易出現熱痙攣症狀。

 

   

 

  • 由於脫水、電解質流失、肌肉血流量下降,以及疲勞引致。

 

   

 

  • 在痙攣消失前或繼續活動時仍感覺痛,運動員應立刻停止活動。

  • 熱衰竭: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並不會引致任何器官損傷。

    • 會有頭痛、噁心、暈眩及發冷症狀。

    • 蒼白及皮膚濕冷。

  • 由於脫水引致類似中暑的病症。

  • 除非經醫生允許,運動員切勿繼續參加活動。

  • 中暑:是一種會危及生命的疾病,發病時人體溫度會急劇上升。

    • 常見症狀是脈搏有力且急速、呼吸頻率加快、嘔吐、意識模糊等。

    • 皮膚乾燥灼熱。

  • 通常是由於大腦溫度控制中心功能紊亂,引起脫水、高燒或身體溫度調節功能失衡。

  • 未經醫生診斷及同意,運動員切忌繼續參加活動。

冷創傷中心體溫下降會引致冷創傷。

  • 凍傷:多見於足、手、耳及鼻,在活動中極少發生。

    • 從開始感覺麻木至皮膚呈黑色水皰,可劃分為三個等級。

 
 

  • 暴露於嚴寒氣候時,為提升中心體溫,外圍結構的血流被截斷,結果引致皮膚組織凍傷。

 

  • 暴寒症:症狀是意識反復及重要生命體徵下降。

  • 由於暴露在極濕、大風及寒冷環境下,體溫下降至低於華氏90度(攝氏32度)時會出現暴寒症。

  • 醫生檢查及允許之前都不能繼續參加活動。

  • 風寒

  • 空氣的流動會使身體熱量散失,使人在大風的日子裡感覺到氣溫比溫度計量度得的還要低,這稱之為「風寒效應」。

    • 會隨著風速增加而加劇。

 

過勞性創傷

  • 患處有脹痛和觸痛感,並有炎性反應;稍後會出現瘀腫。

 

  • 對骨骼、關節及肌肉長時間反復用力。

  • 身體還沒有適應負荷,就嘗試做得過多過快。

  • 身體因機械疲勞,不能勝任已適應的工作負荷時亦會發生過勞性創傷。

 

  • 運動員可以透過增加柔韌度訓練,充分發展所有肌肉群的力量爆發力耐力,以預防過勞性創傷。

最近更新日期: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