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百多年以前己發現動物肌纖維的顏色有深有淺,因此早期主要根據肌纖維的顏色而分為紅肌(red muscle)與白肌(white muscle)兩類;後來又按肌纖維的生理特點而分為慢縮肌(slow twitch 或 Type I)及快縮肌(fast twitch 或 Type II);更有人把快縮肌再分為 Type IIAType IIBType IIC。不過,在每一個運動單位內的肌纖維都只會屬於同一類形,亦即是說,「快」運動單位內只包含有快肌纖維「慢」運動單位內則只有慢肌纖維。不過,在同一塊肌肉之內,卻可以由不同數量的「快」「慢」運動單位所組成。

早期胎兒的驅幹及四肢主要是由元始並且未曾分化的 Type IIC 肌纖維組成,稍後才逐漸分化成組織學上可辨認的 Type IIIA IIB 類別(Vogler 與 Bove,1985)。在正常情況下,肌纖維會於 12至 15歲時生長到成年人應有的大小。

成年人的肌肉內,不同類形肌纖維的比例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小腿的比目魚肌(soleus)就比其他腿部的肌肉多 25至 40%慢肌纖維,而三頭肌(triceps)則比其他手部肌肉多 10至 30%的快肌纖維(Johnson,Polgar,Weightman 與 Appleton,1973)。不過一般來說,大部分肌肉內都混有接近相等「慢」「快」肌纖維。總而言之,研究結果顯示:不論(1)在同一塊肌肉的不同區域,(2)在同一個人的不同肌肉,還是(3)在不同的人體內的同一塊肌肉,肌纖維的分佈有分別

此外,研究結果還顯示速度性項目運動員主要運動肌肉內,快縮肌纖維的比例較高。例如,世界級優秀運動員小腿肌快縮肌可佔上 70至 90%。反過來說,耐力性項目運動員主要運動肌肉內,慢縮肌纖維的百分比較高,一些頂級長跑運動員小腿肌慢縮肌的比例可以高達 90%。不過,一般認為這種現象只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的結果。

至於“訓練會否改變「慢」「快」肌纖維的百分比”方面,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每塊肌肉內兩種肌纖維的比例是遺存的,訓練並不會改變肌肉內慢縮肌快縮肌百分比組成,不過大部分研究仍顯示訓練會使到各種肌纖維無論在大小功能上均有所增長。部分研究亦發現快縮紅肌(Type IIA)與快縮白肌(Type IIB)則可隨著訓練而改變。例如,耐力訓練可使原本氧化能力較低的快縮白肌纖維轉化為氧化能力較高的快縮紅肌纖維。至於性別方面,女性肌肉內慢縮肌纖維的比例較男性,所以女性的爆發力一般比男性

慢肌纖維快肌纖維比較起來,有氧能力較高無氧能力較差。就算在不同類形的快肌纖維當中,Type IIA有氧能力都要Type IIB ,但始終仍未能高於慢肌纖維。不同類形肌纖維在結構生化功能上的關係見下表。

特點

慢肌纖維

快肌纖維

Type I

Type IIA

Type IIB

運動神經元方面

運動神經元的大小

運動神經元被激發的閾值

運動神經傳遞速度

結構方面

肌纖維直徑

肌漿網的發展

粒線體密度

微血管密度

肌紅蛋白成分

能量物質

PC儲備

醣元儲備

三甘油脂儲備

酵素方面

肌球蛋白-腺苷三磷酸酵素活動

醣分解酵素活動

氧化酵素活動

功能方面

抽搐(收縮時間)

放鬆時間

產生力量

能量產生的效率

抵禦疲勞的能力

彈性


最近更新日期: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