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 Speed and Age
根據 Anderson(n.d.),美國北愛荷華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 Nancy Hamilton 博士發現,跑步成績和跑姿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戲劇性的變化。雖然許多研究人員都把速度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的現象歸因於心臟輸出的能力、肌肉質量和肌肉力量的損失等生理因素,但 Hamilton 博士卻將這些現像歸因於跑姿的轉變。
Hamilton 在 1989 年間,共攝錄了 162 名國際級跑步運動員(83 男,79 女)的比賽片段,並將其數碼化後進行力學分析,她把表現較佳和表現較差的運動員進行比較,亦把年齡較大和年齡較小的運動員進行比較,她深信運動員之間表現上的分別主要在於力學上的因素,特別是髖、膝、踝關節的活動幅度。Hamilton 的論據是這些關節的活動幅度會影響到步長與步頻,而增加步長或步頻,甚至是兩者同時進行下,都是跑得更快的先決條件。
就以一個 5000 米跑 18:30 的運動員為例,如果她目前的步頻是 180 步/分鐘,而步長則是 1.5 米,那麼她完成 5000 米共需要跑
5000 米 ¸ 1.5 米 / 步 » 3334 步
假設該名運動員在體適能上有所改善,而且使到步頻有 1% 的增進,那麼她 5000 米跑的時間便可降低至 18:20 左右。如果步頻保持不變,而步長方面有 1% 的增進,同樣能夠把時間降低至 18:20 左右。如果步頻和步長兩者都同時有 1% 的改善,那麼時間就更可以降低至 18:10 左右。
Hamilton 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步頻的下降並不明顯(80 歲與 35 歲的相差只不過是 4 至 5%)。另一方面,雖然步長在 35 至 55 歲間仍會有些微增長,但自此以後,步長便會逐漸下降(90 歲的比 35 歲的下降了 40%,由每步 2.36 米縮短至 1.42 米)。由此可見,自 40 歲過後,步長會明顯下降。
Hamilton 發現年齡較大的運動員,腳接觸地面的時間較長,這主要是髖和膝等關節的活動幅度下降所致。例如,膝關節在跑步時的活動幅度自 35 歲至 90 歲間竟減少了 33%(從 123 度下降至 95 度),這使到膝關節於腿向前擺動時折疊不足,腳與髖關節的距離變遠,力矩(moment)增大,影響了前擺的速度,也就影響了另一腿及時蹬地用力,把身體前送的速度。此外,髖關節在跑步時的活動幅度比膝關節下降得還要厲害,自 35 歲至 90 歲間減少了 38%,這些都影響了步長。
因此,Hamilton 主張應該改善髖關節的活動幅度,並且加強四頭肌(大腿前方肌肉)的柔軟度,令腿前擺時可以折疊得更好,使到腳能夠貼得更近臀部,減少力矩,加快前擺的速度;而且臀部附近的肌肉亦要加強向後用力,把人體迅速推離地面。此外,腳著地後要避免膝、踝關節的「過分」彎屈,好使盡快從支撐階段過渡至蹬地階段,縮短兩腳與地面接觸的時間。
References
Anderson, O. (n.d.). Running form: How you can become a better runner without increased fitness - with the right form. Peak Performance (Online). Retrieved 2007-1-24 from http://www.pponline.co.uk/encyc/0122.htm.
Back to 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Running
最近更新日期(Last Updated):200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