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練習無疑是學習成敗的關鍵,據Kottke等(1978)估計,美式足球員(四分衛)在十五年的職業生涯中,共傳出一百四十萬次球,而職業籃球員的射籃次數也會超過一百萬次。由此可見,重複地進行練習是很重要,但練習的質數也是非常重要。因此,如果說“practice makes perfect”,那麼說“correct practice makes perfect”會更加正確。
一、訓練課應包括「練習」和「測試」
教練員或教師每多指示運動員在訓練時要「盡力去做」(do your best),但這其實會限制了運動員去作出多方面嘗試和改進的機會,也就是握剎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因此,一節訓練課應包括「練習」和「測試」兩個部分。運動員在練習階段可嘗試動作的不同做法,從而找出最有效的做法。在這階段無需要強調動作表現的質素,最重要的反而是去發現長遠來說更有效執行動作的新方法。
經過一定分量的練習以後,便可以進入測試階段,讓運動員可以有盡量做到最好的機會。測試階段完結後,運動員便可得知其進度,以便重新進入練習階段,繼續找出更有效執行動作的方法。把訓練課分成練習和測試部分,不但可以讓運動員有喘息的機會,還可以增加訓練課的趣味。
二、要避免過度使用引導技術
在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用上不同的引導技術(guidance techniques),以「協助」運動員完成動作。學習或進行難度高、危險性大的動作時(如體操動作),引導技術便顯得非常重要。引導技術的模式很多,如透過語言(verbal guidance)或身體接觸(physical guidance),目的都是給予運動員一種暫時性的協助,以完成動作;而且最終都是希望運動員能夠在移除「協助」下,同樣可以完成動作。
不過,大多數的研究都顯示,就算指導技術的確有助練習和表現,但當被移除的時候,表現往往會比未使用過指導技術的來得更差。所以,即使指導技術是有助於表現(performance),它對學習(learning)的貢獻卻是令人懷疑。
究其原因,指導技術會使運動員產生過度倚賴的情況。當教練員或教師不斷向運動員作出語言指導時(做甚麼?如何做?),就會影響了運動員自己的決斷能力;身體指導更會影響了運動員的運動感覺。此外,運動員也會失卻了許多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從學習轉移的角度來看,指導技術(特別是身體指導)改變了原來技術的做法,使到有指導技術和無指導技術存在下做同一動作時的差異變得很大,也就影響了學習的轉移。
因此,指導技術只適宜在學習運動技能的初期,或技能的動作有一定危險性時使用,而且當運動員開始掌握到該項技能時,便要盡快把指導技術移除。
三、身體訓練與心理訓練要相結合
這裡所指的心理訓練,就是在沒有實際的身體動作下,運動員想像自己如何成功地完成動作。Feltz & Landers(1983)透過一種名叫meta-analysis的統計方法,指出許多研究都支持心理訓練有助提高運動技能學習及表現。
除了促進學習及表現外,心理訓練還可以增強運動員的自信(經常看見自己成功的演出),使他們更能放鬆,並且把注意力只放在如何做得更好的方面。在缺乏器械或運動員因傷而未能參與身體訓練的情況下,心理訓練也不失為練習的另一種途徑。
References
Christina, R. W. & Corcos, D. M. (1988). Coaches guide to teaching sports skill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Feltz, D. L., & Landers, D. M. (1983). The effects of mental practice on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5, 1-8.
Kottke, F. J., Halpern, D., Easten, J. K., Ozel, A. T., & Burrill, B.S. (1978). The training of coordination.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59, 567-572.
Schmidt, R. A. (1991). Motor learning & performance: 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ack to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最近更新日期(Last
Updated):200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