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運動是在國際奧委會領導下,所有認同奧林匹克主義人士機構共同進行的一個協同有組織世界性持久活動。 


「奧林匹克主義」一詞雖是顧拜旦首先使用,但他卻從來沒有為「奧林匹克主義」提出明確的定義。

奧林匹克主義是一種人生哲學,它將身體、心靈和精神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並使之得到提高和發展;它將體育運動、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奧林匹克主義所宣揚的人生道路,除以基本倫理原則為基礎外,還建基於從奮鬥中所體驗的樂趣和自我存在價值,及以優秀運動員為榜樣的教育價值。


  

《奧林匹克憲章》是經國際奧委會正式通過的法則,內容包括奧林匹克主義基本理念規則條例。它規範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活動運作,並闡明主辦奧運會條件


奧運五環標誌顧拜旦設計,由從左至右順序為藍、黃、黑、綠及紅五種顏色的環交疊而成,象徵

  1. 五大洲團結一致;

  2. 全世界運動員在奧運會中聚首一堂。


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是由顧拜旦好友亨利•馬丁•迪東於 1895年在其創辦之學校運動會中用以勉勵學生的格言。



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起,採用了運動員宣誓儀式



奧運會會徽單止要體現奧林匹克精神,還要反映主辦國主辦城市特徵。 


國際奧委會雖然對吉祥物沒有任何具體的規定,但事實上它已成為每屆奧運會最具影響力的標誌之一。 


奧運會期間舉辦奧林匹克文化節,展示了運動文化教育如何融為一體


奧林匹克青年營16至 18歲青年而舉行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動。 

一提起奧林匹克運動會,人們就很自然會聯想到熊熊的奧運聖火、迎風飄揚的奧運五環旗和各國健兒如何自強不息,力爭上游,爭奪各項錦標的情景。


奧林匹克運動是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以體育運動四年一度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主要活動內容,試圖通過體育運動教育文化結合,促使人的和諧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的和平、團結和進步。因此,奧林匹克運動實在有極其豐富的教育及文化價值。

奧林匹克運動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也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在 1993年 10月 25日的第 48屆聯合國大會第 36次會議上,奧林匹克休戰的標誌出現在紐約聯合國大佰的屏幕上,全體代表亦一致通過了由國際奧委會倡議,奧林匹克運動全體成員簽署的「奧林匹克休戰」提案,即是在奧運會期間奧運會前後各一周,像古希臘人一樣,各成員國放下武器,停止戰爭行動,讓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在和平的氣氛中,歡渡 4年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大會還一致通過了把 1994年定為「國際體育和奧林匹克理想年」的決定。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主義的英文譯本為:

Olympism is a philosophy of life, exalting and combining in a balanced whole the qualities of body, will and mind. Blending sport with culture and education, Olympism seeks to create a way of life based on the joy of effort,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good exampl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 for universal fundamental ethical principles.

因此,奧林匹克主義是把精神各方面的品質均衡地融和為一,並使之得到提升的一種人生哲學。奧林匹克主義運動文化教育結合,試圖開創一條基於從奮鬥中體驗樂趣、以好榜樣為教育價值、社會責任和尊重基本道德規範 的人生道路。

由此可見,

  1. 奧林匹克主義著重人在身、心和精神上的和諧發展。

  2. 和諧發展的關鍵是生活方式的改善。

  3. 運動就是改善生活方式的途逕,但仍需與文化和教育相結合才能達成目標。

  4. 這種生活方式強調從奮鬥中體驗樂趣、遵守基本道德規範(包括尊重別人)和社會責任。

  5. 奧林匹克主義亦著重良好模樣(如精英運動員)在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


最近更新日期:2018-05-29